青年记者

刊首语

  • 智能时代人类自主意识的坚守

    顾理平;

    <正>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正在快速介入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助推器,智能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正在不断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并享受生命的美好。但是,技术的作用从来不是单一、纯粹的正向作用,也有可能产生某些复杂的消极影响,这在新技术发展之初尤为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其对人类自主意识的消解作用值得高度关注。

    2025年10期 No.78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前沿报告_AI治理:安全、伦理与创新

  • AI治理:安全、伦理与创新

    <正>今天,人工智能正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场景,其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对相关风险的治理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智能传播生态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形成观点的重要中介。从认知角度看,认知决定行动,用户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即心智模型对人机交互的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用户受人工智能影响导致的心智模型演变可能引发认知偏差等风险,对此要发挥多元行动者的协同作用,形成治理合力。

    2025年10期 No.786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人机交互中的心智模型:概念溯源、社会风险与协同治理

    罗昕;安沛欣;

    起源于认知心理学的心智模型日渐成为人机交互研究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智能传播技术普及,人机交互中的心智模型进一步嵌入传播学研究。心智模型主要通过描述人工智能交互状态的功能角色、解释回应逻辑的成因依据、预测未来行为的趋势方向,为用户提供理解人工智能的认知地图。机器与人的心智模型在底层逻辑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引发认知偏差、盲目信任、伦理困境等诸多潜在社会风险,需从技术、制度和用户层面出发,由技术研发人员、多学科专家、用户等多元行动者开展协同治理。

    2025年10期 No.786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合作开源:探索人工智能治理的适应性模式

    方师师;王易鑫;

    基于开源人工智能的特点、价值与挑战,本研究提出“合作开源”的适应性治理模式。开源作为软件技术发展的重要机制,具有成本低、灵活性高、创新速度快等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开源被视为突破技术封锁的重要策略,中国的开源生态发展迅速。然而,开源人工智能在技术层、法律层、社会层等面临“全周期风险”,亟需构建 “合作开源”的治理模式,寻求开放与安全的平衡。未来,可在技术层面通过受控访问、联邦学习等提升模型安全性;在法律层面完善开源许可证规范与版权归属制度;在国际层面积极参与规则制定与组织合作;在社会层面为开源营造开放共享的共同体文化,通过多方协作推动开源生态健康发展。

    2025年10期 No.786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延伸还是重构:“基础设施化”过程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

    胡兵;姚雨庭;

    过往研究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视为互联网“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它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结构性改造。本文从基础设施的历时性、物质性和关系性三个角度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早期诞生于互联网,但它对算力资源的高依赖和对互联网的再中介化特点,使其能够对互联网基础设施进行能动性的继承、扩展和重构。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化过程在生态维持、价值整合和社会平等三个面向将延续和放大互联网时代所积累的各种风险。为此,本文针对性提出标准化建设、知识转化和教育新模式,构建“技术—公众—社会”多维治理体系,把握从互联网基础设施过渡的契机,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在变革性潜力。

    2025年10期 No.786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AI谣言:主观恶意、风险归责与协同治理

    郭小平;刘丽基;

    AI技术的深度嵌入改变了谣言的内涵与传播形态,使其形成系统性风险。“技术中心主义”的AI虚假信息治理,容易忽视AI谣言的复杂社会互动场景。AI谣言是由人或组织恶意使用AI工具生成或传播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虚假信息。对于AI谣言,不仅要考虑智能技术与平台的“黑箱特性”,还要明晰责任主体以及“人为恶意”使用AI工具的性质,关联其生成与传播的风险场景及社会危害程度,优化领域立法与分类监管,从技术规制、法律框架、媒体叙事和公众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协同治理。

    2025年10期 No.786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 路径依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锁定效应

    陆舒怡;方兴东;杨悄涅;

    在世界范围内,传统主流媒体30多年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路径依赖。强大的惯性与锁定效应,导致主流媒体始终未能跻身科技创新的前沿。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有着鲜明的技术属性、经济属性和制度属性,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路径依赖现象。技术层面,“盆景式创新”与能力短板,导致新技术应用难以触及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和制度层面,体制性资源分配惯性与科层制结构固化了传统业务优势,抑制创新动能。此外,在网络传播层面,标准化生产逻辑与用户向社交平台迁移的行为冲突,加剧了生态位失衡。亚马逊和谷歌等公司成功摆脱路径依赖,破解锁定效应,主要通过启动技术创新驱动的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鉴于此,主流媒体必须主动破局,明晰技术变革趋势、推进新旧路径双轨协同、构建数据驱动的公共数据运营体系,打破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与锁定,在智能传播时代通过创新重筑核心竞争力。

    2025年10期 No.786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何以可为——基于中国新闻实践的历史启示

    涂凌波;李杭;

    在当代中国新闻学的视野中考察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可以从百年中国新闻实践中提取经验、获得历史启示,在变革与延续的辩证法中守正创新。本文通过对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和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多轮新闻文风改革、新中国初期广播收音网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基层传播等新闻实践的考察,分别从变革的观念、基础、支点和目标四个维度归纳出蕴含的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建议。

    2025年10期 No.786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融媒透视

  • 数智融合与系统变革: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王奕涵;黄楚新;

    本文聚焦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梳理其现状并提出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在顶层设计指引下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在强化内容创新创优、加强技术转型赋能、提升服务治理综合能力、拓展产业多元链接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县级融媒体中心须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指引,从机制创新、体系协同、服务下沉、产业拓展等方面发力,使其成为基层舆论主阵地、党群连接的重要桥梁与地方发展的关键力量。

    2025年10期 No.786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 加减之间的平衡:媒体系统性变革下政务新媒体发展的内在逻辑

    曾庆江;郭涛;

    政务新媒体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政治—技术—市场”三重逻辑的推动下,政务新媒体因应“加法效应”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政务管理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但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政务新媒体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在尊重其内在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发挥“减法效应”,使其回归本位,承担起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等功能。从加法到减法,政务新媒体要把握内在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即以政务为本,优化自身的服务效能;以传播为要,明确账号建设目标;以用户为主,优化传播矩阵建设。

    2025年10期 No.786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专栏_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

  • 新闻与新闻学若干关键问题刍议

    李彬;

    新闻与新闻学所指为何?新闻学与新闻业的关系为何?新闻与新闻学的要义为何?这是建设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厘清的基础问题。当“实事求是”被简单理解为“讲真话”,当舆论监督话语取代批评与自我批评话语,当新媒体、新技术已被等同于新闻与新闻学关键问题,重新思考中国新闻和新闻学“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非常重要。新闻生态虽然今非昔比,但中国记者的核心使命应始终系于家国天下,核心本领应始终在于挖掘事实、追求真相;中国新闻学者的核心使命应始终深植中国历史和中国道路,并为全球新闻传播格局中的中国话语提供学理支撑。

    2025年10期 No.786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专栏_文化、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

  • 正视价值维度:在实践论视野中重构“新闻”定义

    赵月枝;陈鸥帆;

    我国新闻学一直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原本不言自明的价值维度在天翻地覆的社会进程与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下渐渐漫漶不清。而奉行“客观性”的美西方新闻理论又刻意回避新闻的价值维度。这既导致中国的新闻理论与实践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失去理论支撑与底气,又给西方媒体与政客从“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制高点指摘中国媒体不客观、不中立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正视和强调新闻的价值维度,突破反映论和实证主义认识论,从兼顾事实与价值、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视野提出新时代中国新闻学的补充定义:“新闻是社会价值主体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公开报道。”

    2025年10期 No.786 78-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专栏_全球新闻学

  • 全球新闻学的理论资源:层级集群与整合路径

    虞鑫;

    本文系统探讨全球新闻学理论体系面临的三大困境:理论碎片化削弱解释效力、数字技术变革导致传统理论滞后以及非西方认识论的显著缺位。为破解这些困境,研究提出三层级整合框架:宏观层面借鉴数字帝国主义、全球南方理论和媒介生态理论构建批判视野,聚焦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权力结构;中观层面将操作化理论工具按功能聚类为信息控制链、新闻生产规范、文化转化机制、意义争夺场域及空间流动结构五大集群;微观层面则包括算法治理等11种操作化理论。该理论框架创新性纳入算法治理、数字身体政治等数字时代的理论,并将全球南方视野置于核心位置以避免西方中心的话语陷阱。最后以中国路径为例,阐释技术赋能、知识协作与理论创新的实践,为全球新闻学提供包容性范式。

    2025年10期 No.786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国际传播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范式的重塑:信息生产与全球治理的转型

    卢芳珠;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传统范式。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探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信息生产方式、传播路径、内容分发模式及受众互动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赋能内容生产与传播过程,推动国际传播从传统的单向线性模式向互动性、个性化、精准化和多元化的新范式转变,这对全球治理体系提出全新挑战,亟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与治理机制,以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的伦理风险与治理困境。

    2025年10期 No.786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媒介批评

  • “后真相”语境下AI主播的发展与挑战

    胡子豪;

    AI主播已非新兴概念,从2018年新华社首名AI合成主播的问世,到如今各个媒体平台AI形象的百花齐放,AI主播正在经历从功能输出向价值导向的范式转型。“后真相”语境对于情绪作用的突出重视以及新闻传播研究的“情感转向”也促使业界转变对AI主播的应用研究思路,将重点集中在情感符号的集聚、“技术具身”的在场以及人格化表达的拟态还原等方面。这其中要避免符号意义的流失、“互动具身”的缺失和人格化定位偏移等问题。

    2025年10期 No.786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传媒教育

  • 写作驱动型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创新

    苏林森;

    以学术写作为载体的传播研究方法教学新范式可以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写作驱动双导向(理论认知导向和应用操作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导向构建方法认知框架的底层逻辑,基于应用导向强化面向业界操作的实践能力。通过对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与成果表达学术写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在研究方法学习闭环中的“用户”思维,从而落实调研工作“深、实、细、准、效”的要求。这种“以用促学”理念对其他社会科学方法教学也同样适用。

    2025年10期 No.78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