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记者

刊首语

  • “人机恋”与“它心灵”

    杜骏飞;

    <正>在科幻电影中,“人机恋”始终是一个母题,也往往闪烁着哲学光芒。以我的术语来说,人机深度交流,意味着数字交往的“跨生命”。这里,有一个复杂嵌套的学术隐喻:“人机恋”既是人向“交往人”的降维,也是机器在AGI意义上的觉醒。对此,我们不妨从电影《Her》谈起。就技术表现而言,《Her》早已不算先进了,但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邃的哲学思辨,使它至今仍不失为一部高概念电影。故事发生在孤独写信人西奥多与人工智能系统OS1的化身萨曼莎之间——“人机恋”,当年的人伦禁忌,如今已是街谈巷议的日常。

    2025年08期 No.78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前沿报告_媒介化交往

  • 媒介化交往

    <正>交往是人们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式的直接交往,借助传播媒介的媒介化交往成为一种重要的交往形态。数字媒介的深度嵌入重构着人类交往的主体和场景。交往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现实个体,各类拟人主体也成为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拓展也使得人作为传统交往主体的身份变得高度流动和复杂,人们在媒介空间中的自我呈现与信息交互需要同时面向多个圈层、多类主体。深度媒介化塑造出人与人、人与拟人主体等多主体共存的交往图景,传统线下的人际网络与数字网络共同构成交往的总体空间,交往的参与者和联结方式都更加多元化。

    2025年08期 No.784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媒介化交往关系:数智时代社会关系的本体形态变革

    涂凌波;杨靖毅;

    数智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媒介化交往及其交往关系成为普遍现实,而且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本体论”层面的变革,催生了人与人、人与拟人主体之间的新型交往关系。从主体维度可将媒介化交往关系划分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拟人主体的关系,并构成复杂、嵌套的关系网络。媒介化交往关系的新特征在于,关系强度上突破了强弱二元关系,关系信任模式上保持与转移并存,关系维系上的背景化与自主化。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的本体变革及其未来走向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2025年08期 No.784 5-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K]
  • “怀旧拼图”:Z世代群体媒介化交往中的情感连接与记忆实践

    杨奇光;梅藐;

    Z世代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城镇生活影像的碎片化拼贴,以“怀旧拼图”的方式构筑情感连接并形塑集体记忆。本研究基于媒介化交往的理论视角,系统考察怀旧拼图作为一类记忆实践的生成机制与心理动因。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怀旧拼图现象折射出Z世代群体在液态社会中所面临的生存焦虑与现实社交疏离,在媒介化交往中,Z世代通过怀旧的视觉符号生产与传播、怀旧的情感连接与共鸣勾连起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并在强化文化认同的同时与国家叙事共振,形成了以流动性、参与性与连接性为特征的青年数字怀旧新范式。

    2025年08期 No.784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 儿童在人机交往中的权力调节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张梅芳;曾祥梦;张博威;

    儿童权力在现实交往和学术研究中长期被置于边缘位置。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权下,儿童作为社会能动者在人机交往实践中展开了权力主导探索。研究采用深度个案的扎根理论,归纳构建出儿童在人机角色扮演中的权力动态机制模型,其以权力博弈为直接表现、社交策略为工具支撑、时空管理为情境因素、激励协调为动力保障。研究发现,在智媒时代,儿童建立起虚拟社交的权力试验场,借助多维策略对权力进行建构和调适;儿童发展了数字分身,形成虚实切换的新型社交模式;儿童与智能体之间呈现双向塑造态势,其影响由技术层面向儿童认知发展。

    2025年08期 No.784 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5K]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 “人工智能+”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

    黄楚新;张熙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的战略部署,同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体系。变革需求与技术机遇的实践对接,为人工智能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创造了发展契机。本文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逻辑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并聚焦复合型人才短缺、“AI”幻觉困扰与技术应用程度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进一步探索深化认知、跨界联动、完善风控体系等实践进路。

    2025年08期 No.784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融媒透视

  • 新型媒体智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新京报新京智库为例

    柯锐;

    新京智库是依托于新京报平台成立的新型媒体智库,创办六年多来,以政策研究咨询和行业发展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持续生产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产品和研究成果,给当前媒体智库的建设带来有益启示。通过分析新京智库近五年(2020年至202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以及组织的论坛研讨活动发现,其近些年的建设实践充分体现了媒体智库的智囊服务功能和履行建言献策的职责。同时,也发现了国内媒体智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定位模糊、复合型人才不足等问题。

    2025年08期 No.784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 可解释人工智能及其在自动化事实核查中的应用

    谭心瑶;闫文捷;

    随着社交媒体内部虚假信息威胁的加剧,结合人工智能的自动化事实核查成为治理虚假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对可解释人工智能概念的梳理,对可解释人工智能应用于事实核查领域的优势与潜力展开研究发现,融合了大语言模型与证据检索工具的自动化事实核查具备良好的可解释性特征。一方面,它所提供的事实核查结论凭借充分、可供查证的证据支持而容易得到用户的信任;另一方面,它所内含的声言拆分与信源呈现的论证结构亦有助于用户自主复现事实核查流程。可解释人工智能在应用中也可能带来一定误导风险,技术与素养并重的多元策略将帮助用户更安全、高效地与人工智能协作,使自动化事实核查真正成为公众防范虚假信息、做出理性判断的重要支持。

    2025年08期 No.784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专栏_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

  • 创新扩容“群众办报”:业余阵地的重塑及其价值——以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为例

    陈鸥帆;张琦;

    在市场经济力量与互联网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自媒体”获得蓬勃发展,“网民办网”逐渐成为比“群众办报”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在这样的互联网传播发展背景下,群众办报的理论逻辑也应跟进历史逻辑,有所扩容创新。本文以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为例,从传播主体性质、传播内容形式、意义价值取向、国家政策指导等角度分析,将“网民办网”理解为“群众办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实践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对当代群众办报理论进行丰富与发展,继而推动理论更好地反哺现实和指导实践发展。

    2025年08期 No.784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专栏_文化、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

  • 中文播客中“东亚焦虑”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

    赵月枝;陈斯达;

    二战以来,从日韩到中国,东亚国家先后经历冷战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高速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转型期。虽然中国在冷战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及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与日韩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有异于日韩,但文化接近性和近年经历的老龄化与低生育率等现象,折射出东亚国家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压力。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出现的“东亚焦虑”话语,就反映了从单一的国内视角难以解释的“东亚”区域文化认同。本文以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中有关节目为研究对象,融合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和扎根理论,从复杂的全球和区域权力关系中考察“东亚焦虑”背后的话语政治,从而完成费尔克拉夫“互文性”分析在东亚区域的“跨文化”延伸,同时直面内外舆论交汇的新环境,实现从微观日常生活层面凸显青年传播主体角色及其情绪表达的研究转向。

    2025年08期 No.784 5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8K]

专栏_全球新闻学

  • 全球新闻学的研究模式:贯通“行动”与“结构”

    虞鑫;

    全球新闻学研究面临西方中心主义范式局限及“行动”与“结构”二元对立的挑战。本文尝试构建一种动态的研究模式,以贯通新闻实践者的能动性与制约其发展的宏观结构力量。在分析个体新闻工作者的选择、新闻机构的策略与多主体互动等“行动”维度,以及政治经济、技术基础设施与算法、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结构”维度对新闻实践形塑的基础上,借鉴结构化理论与场域理论,提出“能动性嵌入的结构观”作为核心分析框架,并创新性地引入文化主体性与技术作为中介化行动者的分析视角。该模式旨在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为非西方经验的新闻学提供解释框架,促进“全球南方”自主知识体系发展,助力构建公正包容的全球信息秩序。

    2025年08期 No.784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9K]

专栏_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 统筹规划与开放创新:面向数智时代的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

    王斌;田自豪;

    新闻传播学科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教材建设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播,以培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和战略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教材建设可以为中国自主新闻学知识体系提供重要的战略性支撑,使新闻学的理论知识解释力直达数字时代日趋复杂的新闻传播现象。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的创新路径需要推动知识生产与实践需求相互结合、学术话语与职业话语相互协调、正确导向与开放共建相互统一。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主要有三项重点任务,其一是增加原创性理论的供给,从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中生发出标识性概念;其二是着力回答好“什么叫中国新闻学”这个根本问题;其三是整合学界资源,强化学科底层议题方面的共识。

    2025年08期 No.78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理论视野

  • 跨文化的健康传播:哲学批判、理论建构与研究议题

    苏婧;张镜;

    健康传播引入我国30多年后,本土化路径构建已成为学界的核心命题。本文从社会科学研究有关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讨论出发,探索解构了基于本质主义二元对立思维的美式主流健康传播研究范式,并通过分析认为印度裔学者莫汗·杜塔(Mohan Dutta)的文化中心路径(Culture-Centered Approach,CCA)虽有所突破,但仍未充分跳脱出二元对立思维。基于此,从欧洲批判学派的哲学反思,如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阿多诺的非同一性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以及本土学者季羡林、赵汀阳、赵月枝等关于文化和跨文化的论述入手,提出建立跨文化的健康传播研究的理论设想,可在跨文化、主体间性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下,超越本质主义和二元思维,将研究视野从欧美扩展到全球,借鉴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流变的时空中对原本被忽略的健康文本、话语、符号等展开研究。尤其强调的是,文化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突出其流动性、生成性和生产性,期望在平等交流的前提下,在流变的历史时空中开展不同文化主体间的健康传播研究。

    2025年08期 No.784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国际传播

  • “超本地化”与路径依赖的突破:TikTok国际化战略的创新机制

    聂书江;尹悦;

    基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的理论框架,通过剖析TikTok国际化进程中初始条件与历史偶发事件对其路径选择的影响,能够从路径创造的视角揭示其如何在创新与战略层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并对其发展中的局限性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多维度解析TikTok的全球化路径,不仅可深化对社交媒体国际化战略的理论认知,更为新媒体企业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的指导。

    2025年08期 No.784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8K]

媒介社会

  • 想象、再造与交往:媒介视域下刘三姐民族文化符号的变迁

    陈羽峰;

    刘三姐是传说中壮族的歌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西地方特征和壮族文化特征的符号。从最初神话传说中的“尞三妹”到为人耳熟能详的“刘三姐”,其形象经历了多次演变。其中,政治、经济、文化及媒介等各种因素都发挥着作用,“刘三姐”的形象也根据各因素力量的博弈因时因地呈现出不同样貌,发挥着不同功能,也在不同媒介作用下被裁剪、形塑。

    2025年08期 No.784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1K]

出版研究

  • 数字时代我国期刊出版的趋势、逻辑和应对

    姚锋;

    期刊是我国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数字时代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期刊出版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历史机遇。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背后蕴含着二元辩证的逻辑关系:其存在的二元互促关系是主要方面,其存在的二元冲突是次要方面。在理解和阐述数字时代期刊出版所特有的趋势和逻辑的基础上,我国可从政策、法治和举措三个维度进行积极应对。

    2025年08期 No.784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