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数字浪潮的席卷之下,青年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且复杂,当下,青年成长于媒介化社会,媒介深度嵌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与审美体验,二者相互作用,构建出全新的传播生态与文化景观。深入探究青年与媒介的互动关系,对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社会发展意义深远。从文化引领与价值塑造维度来看,审美与价值观传播成为关键议题。社交媒体平台中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主体在青年审美引领中扮演不同角色,经济性主体主导,文化性主体潜力巨大。这警示我们,商业审美渗透可能导致青年审美同质化、低俗化,必须重视文化性主体的作用,挖掘其审美引领价值,激活文化潜能,优化审美结构,以主流审美滋养青年心灵。
2025年05期 No.781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徐涵;凌楚杭;
智能技术重构传播生态,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成为强化社会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关键命题。研究从群体特征和技术革新切入,深入解析当前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面临的三大挑战:智能算法对核心地位的稀释、圈层结构下的认知壁垒,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引发的认知行为割裂。并据此提出算法驯化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构建、跨越圈层话语与重塑圈内生态的双重路径、主流价值观的可计算精准传播范式创新等针对性策略建议。
2025年05期 No.781 5-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 徐翔;任顺恺;郭蓉;
审美是思想意识与感性体验之间的夹缝地带,其背后隐藏着微观权力和文化领导权的“审美之维”。关于社交媒体中谁在引领青年审美,现有研究主要是进行零散的现象描述,缺乏宏观性、系统性的实证调研与理论整合。以审美引领与审美领导权为理论锚点,实证考察社交媒体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三元结构及其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经济性主体在青年审美中占据显著主导地位;文化性主体规模较小,但展现出最强的审美触发潜质,而政治性主体的直接影响最弱;政治性主体与文化性主体的直接审美影响薄弱,但能通过经济性主体形成中介。社交媒体中的审美引领需要重视“审美领导权”和“审美领袖”的作用,拓宽文化领导权的理论版图与实践调节领域。
2025年05期 No.781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 乐音;郑雯;
通过探讨不同代际粉丝群体在网络社群中的行为特征与引导路径,以不同年代偶像的粉丝群体作为典型样本,采用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其社会网络结构、互动模式及核心成员角色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发现,Z世代粉丝社群呈现出多层级的核心—辐射型结构,具有高效的动员能力和密集互动网络;前Z世代粉丝社群呈去中心化的松散结构,社群行动具有分散性和自发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Z世代粉丝群体作为具有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①更具流动性和创造性,其权力分层与高度制度化的互动仪式亦使Z世代粉丝更具组织动员力。前Z世代粉丝群体则是情感至上的佛系追星群体,弱网络连接与强情感依附并存,具有稳定的行动逻辑与偶发的高效动员能力。在引导不同代际粉丝群体时,应根据其代际特征和行为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促进粉丝文化的健康发展。
2025年05期 No.78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 苏书杰;孙仰锡;
城市漫游作为青年释放生活压力、重新认识城市的新兴运动而流行。从媒介地理学理论视域出发,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来考察媒介深度参与下的城市漫游如何联结“人—地”关系、重塑青年地方感,以及漫游中对城市空间的媒介化生产。研究发现,漫游者通过对街巷的具身体验,增强了对在地城市的意象感知、认同建构和情感依恋,从而再造青年地方感;同时,媒介介入的城市漫游也在物理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以及空间的再现上进行媒介化生产。将媒介视为组织城市生活的重要情境要素,从“人—地”互构的视角来探讨当下城市青年被媒介技术所中介的生活实践与价值追求。
2025年05期 No.781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