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记者

刊首语

  • 认知力:智能时代人类赢得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喻国明;

    <正>身处智能时代的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当智能机器人看起来几乎无所不能时,人类靠什么赢得未来?答案或许藏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中,藏在《诗经》字里行间的千年共鸣里,更藏在每个人与AI共舞的认知革命中。认知力,已经成为人类在智能时代的“元技能”。过去,我们崇拜“知识渊博”的人,但今天,AI的数据库已容纳人类千年文明的精华,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提问得到答案。这就要求作为认知主体的人,要实现从“知识容器”到“认知架构师”的转变。认知力的本质,是构建知识地图的能力。认知力强的人,能将碎片信息编织成认知网络,从“知道什么”升级为“知道如何连接”。

    2025年05期 No.78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前沿报告_青年与媒介

  • 青年与媒介

    <正>在数字浪潮的席卷之下,青年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且复杂,当下,青年成长于媒介化社会,媒介深度嵌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与审美体验,二者相互作用,构建出全新的传播生态与文化景观。深入探究青年与媒介的互动关系,对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社会发展意义深远。从文化引领与价值塑造维度来看,审美与价值观传播成为关键议题。社交媒体平台中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主体在青年审美引领中扮演不同角色,经济性主体主导,文化性主体潜力巨大。这警示我们,商业审美渗透可能导致青年审美同质化、低俗化,必须重视文化性主体的作用,挖掘其审美引领价值,激活文化潜能,优化审美结构,以主流审美滋养青年心灵。

    2025年05期 No.781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技术驱动下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的困境与路径创新

    徐涵;凌楚杭;

    智能技术重构传播生态,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成为强化社会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关键命题。研究从群体特征和技术革新切入,深入解析当前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面临的三大挑战:智能算法对核心地位的稀释、圈层结构下的认知壁垒,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引发的认知行为割裂。并据此提出算法驯化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构建、跨越圈层话语与重塑圈内生态的双重路径、主流价值观的可计算精准传播范式创新等针对性策略建议。

    2025年05期 No.781 5-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 谁能引领青年审美:社交媒体用户审美引领机制与结构

    徐翔;任顺恺;郭蓉;

    审美是思想意识与感性体验之间的夹缝地带,其背后隐藏着微观权力和文化领导权的“审美之维”。关于社交媒体中谁在引领青年审美,现有研究主要是进行零散的现象描述,缺乏宏观性、系统性的实证调研与理论整合。以审美引领与审美领导权为理论锚点,实证考察社交媒体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三元结构及其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经济性主体在青年审美中占据显著主导地位;文化性主体规模较小,但展现出最强的审美触发潜质,而政治性主体的直接影响最弱;政治性主体与文化性主体的直接审美影响薄弱,但能通过经济性主体形成中介。社交媒体中的审美引领需要重视“审美领导权”和“审美领袖”的作用,拓宽文化领导权的理论版图与实践调节领域。

    2025年05期 No.781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 “Z世代”与“前Z世代”:不同代际粉丝群体的社群特征及其引导路径

    乐音;郑雯;

    通过探讨不同代际粉丝群体在网络社群中的行为特征与引导路径,以不同年代偶像的粉丝群体作为典型样本,采用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其社会网络结构、互动模式及核心成员角色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发现,Z世代粉丝社群呈现出多层级的核心—辐射型结构,具有高效的动员能力和密集互动网络;前Z世代粉丝社群呈去中心化的松散结构,社群行动具有分散性和自发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Z世代粉丝群体作为具有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①更具流动性和创造性,其权力分层与高度制度化的互动仪式亦使Z世代粉丝更具组织动员力。前Z世代粉丝群体则是情感至上的佛系追星群体,弱网络连接与强情感依附并存,具有稳定的行动逻辑与偶发的高效动员能力。在引导不同代际粉丝群体时,应根据其代际特征和行为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促进粉丝文化的健康发展。

    2025年05期 No.78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 城市漫游:再造青年地方感与媒介化空间生产

    苏书杰;孙仰锡;

    城市漫游作为青年释放生活压力、重新认识城市的新兴运动而流行。从媒介地理学理论视域出发,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来考察媒介深度参与下的城市漫游如何联结“人—地”关系、重塑青年地方感,以及漫游中对城市空间的媒介化生产。研究发现,漫游者通过对街巷的具身体验,增强了对在地城市的意象感知、认同建构和情感依恋,从而再造青年地方感;同时,媒介介入的城市漫游也在物理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以及空间的再现上进行媒介化生产。将媒介视为组织城市生活的重要情境要素,从“人—地”互构的视角来探讨当下城市青年被媒介技术所中介的生活实践与价值追求。

    2025年05期 No.781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融媒透视

  • 形塑新闻:新型主流媒体内容创新策略

    张琪韵;曹国东;

    通过对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不同年份共498篇推文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讨主流媒体内容生产中社交媒体逻辑融入及其传播效果,厘清新型主流媒体创新内容生产的新经验和新模式。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对社交媒体逻辑的接纳程度显著增加,情感化标题、实用性议题、故事化叙事与传播效果均呈现正相关关系。澎湃新闻通过确立新的场域规则,不断调适内容生产边界,实现情感新闻和主流新闻话语的耦合,达成“信息”和“故事”叙事模式的平衡,以知识性新闻塑造媒体认知权威,形成一套可供借鉴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

    2025年05期 No.781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6K]
  • 微短剧的演进、蜕变与治理——通向空间智能的微短剧及其未来路径

    顾烨烨;方兴东;

    如何认识微短剧的本质及其革命性影响?从数字技术演进和人类传播发展进程的角度看,短视频和微短剧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更不仅仅是因为其“微”和“短”,而在于作为即将到来的空间智能革命的前奏和过渡形态。这是理解微短剧本质的关键,也是研判智能时代未来人类传播变革的重点。微短剧集合电视剧的“讲故事”模式、游戏的“游戏化”消费方式以及短视频的传播方式的“三位一体”,形成了非同一般的传播力、媒介变革力和社会影响力,更将成为未来人类进入空间智能的关键过渡阶段,成为人类从时间叙事迈入空间叙事的桥梁,成为空间计算技术导向主流化的关键节点,成为引领消费者进入空间智能时代的“入口”。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微短剧革命的社会变革与全球影响,辨析可能的风险与问题,并制定立足发展、富有成效的多方模式的新型治理机制。

    2025年05期 No.781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智能传播

  • 当生成式AI嵌入短视频:应用场景、效用危机与实践路径

    郭婉君;王晴川;

    Sora的问世,开创了人工智能驱动图像生产的新时代,生成式AI拓展着短视频创作的实践图景。由此,短视频创作流程全面智能化,具体表现为素材的自动生成、内容的创意生成、场景的跨模态开发及虚拟偶像的批量生成。这一进程也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包括拟造真实的信任危机、创作主体不清的版权危机、技术狂欢的泛娱乐危机,以及社交机器人的操纵危机等。因而,生成式AI的推广应用,应坚持“科技向善”的价值理念,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深度学习算法技术实现创作的全面智能化,方能真正促进短视频生产与传媒业发展。

    2025年05期 No.781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2K]
  • 对抗AIGC虚假信息的行为助推与认知干预研究

    李瑾颉;吴联仁;齐佳音;

    AIGC时代虚假信息的数量大、产生速度快、多模态、个性化和更具欺骗性等新特征给现有的应对措施和监管体系带来了新挑战。鉴于AIGC误导信息的认知误导和技术操纵等特征,从行为助推和认知干预视角,提出两类策略以应对AIGC虚假信息的挑战:一类旨在增强公众在数字环境中的能动性,包括自我助推策略和故意无知策略;一类旨在提高公众的推理能力和对操纵的适应能力,包括决策辅助策略和接种策略。以此保护公众理性和自主权免受操纵性选择架构、引人注目的技术和AIGC虚假信息传播的影响。

    2025年05期 No.781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专栏_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 从知识中介到创新引擎:深耕学科基础课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综合能力

    王斌;田自豪;

    学科基础课的革新可以有力地回应数字智能时代新闻传播与社会实践变革对新闻教育造成的诸多挑战。研究通过理念重构、模式创新与实践突破的三维路径,揭示学科基础课从知识载体向认知中介工程转型的内在逻辑。第一,新闻教育理念重构的关键是让学科基础课成为超越性知识的供给平台,这里的超越性指的是情境超越性、行业超越性和时代超越性。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举措主要是以文献阅读为课程抓手、以课堂研讨为教学重心、以理论思维为考评导向。第三,理念重构与模式创新只能在具体的新闻课程实践中落地,兴趣导向的课程设计是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综合素养的前提,以学为中心的授课过程是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综合素养的保障,培养厚重领英型人才是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综合素养的目的。

    2025年05期 No.78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专栏_数字新闻学

  • 理解数字新闻受众:从“想象受众”到“受众想象”

    常江;王茜;

    现有研究普遍将“想象受众”与“受众想象”两个概念交织混用,落入宽泛语义中的“想象受众”和“受众想象”大都天然地指向并默认了一种以新闻业为主导的想象模式。不同于自上而下的“想象受众”,“受众想象”强调受众作为新闻行动者的能动性和主动地位,自下而上地关注受众如何认知、理解和建构新闻及其所在的公共信息世界。然而,“想象受众”与“受众想象”之间始终存在着专业与民间、理想与经验的断裂,观照多元而包容的“受众想象”是弥合这一断裂的有益路径,它旨在通过关注“想象”的分野来培育一种更具包容潜力、公共精神和反思意识的新闻文化。

    2025年05期 No.78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7K]

专栏_全球新闻学

  • 学科融合与理论自觉:国内外全球新闻学研究的文献分析

    虞鑫;陶天野;

    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对2000—2024年间在具有代表性的中英文新闻传播学期刊上发表的633篇全球新闻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尝试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上,对该领域的研究面貌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研究发现,近年来英文学术界对相关话题的关注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相比于中文论文着重关注现实导向的“中外”研究,英文论文则展现出明显的跨区域、跨文化视野,研究对象也逐渐超越具体的国际新闻报道,走向对业态、语境、文化、体制、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分析。在学科资源上,全球新闻学研究大量借用了政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历史学、语言学等的学科资源,呈现出学科融合的特征。与此同时,理论使用则呈现多元化特征,多种理论被使用以讨论不同的问题和场景,理论集中度较低,其中大多数中文论文缺少明确的理论对话和理论贡献,这是未来中文学术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2025年05期 No.78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专栏_数字时代的视听传播

  • 人工智能驱动的“二创”短视频与数字视听文化变迁

    田浩;

    在人工智能技术强势介入网络视听生产的当下,数字视听文化在产品形态、文化表达与接受逻辑等维度显现出诸多新特征。以“二创”短视频为例,人工智能工具提供了简单便捷的创作流程,吸引了一大批非专业创作者涌入,推动了数字视听文化在用户体验和创意实现两方面的转型。究其原因,人工智能驱动的短视频生产在功能应用、风格模板与流行趋势三个维度为实践者提供了大量可供直接调用的线索,在降低生产门槛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数字视听从业者须正视人工智能驱动生产的文化隐患与技术伦理,面向积极的、健康的文化生态开展实践与研究工作。

    2025年05期 No.781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7K]

理论视野

  • 数字文化研究:理论进路、智能表征及基本立足点

    赵静宜;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语境下,媒介文化研究范式在我国具有共时性,而非历时性。但若将媒介文化研究放置于更为长远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中,仍可发现三个明显的研究转向:日常化转向,消费主义转向,技术性转向。基于新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文化表征日渐明晰。媒介文化研究正沿着技术驱动的发展路径演进,展现出数据文化、机器文化、流动文化的全新特征。面对复杂、未知的数字文化现象,我们应始终秉持媒介文化研究的批判性传统,警惕智能幻觉;以人的现代化为旨趣,将后人本主义融入数字生存实践;建构综合性数字文化理论范式,探索融合文化的生态与传播。

    2025年05期 No.781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 学术三调: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他山之石

    祁涛;

    以西美尔有关科学研究中目的和手段的复杂性论述为思路,以媒介学的建构及扩散过程为案例,研究发现学科建设及其发展呈现出复杂性趋势,其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会在不同阶段发生明显的改变,学科面貌也会呈现出深刻的变化。由此说来,在研讨学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时,需要注意学科包含的、由多重目的和手段构成的复杂结构以及由此生成的学科面貌之演变,从而认清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学科的发展规律,维护学科逻辑的内在一致性。

    2025年05期 No.781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国际传播

  • 语言帝国主义:英语作为国际新闻通用语言的历史与批判

    陆洪磊;金舒洋;

    英语在全球语言霸权地位的确立源自英国的殖民扩张时期,二战后美国对全球发展的主导进一步强化了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族际通用语的话语权地位。作为国际新闻流动的重要载体,英语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西方干涉他国文明的工具,借助新自由主义下跨国公司的强势经济地位缔造了“语言帝国主义”,行文化入侵之实。为破除“英语中心主义”,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身在一线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应当加强独立平台建设,提高自身素养,增强新闻反驯化的能力。只有摆脱语言帝国主义的阴影,才能实现世界各国多样文明百花齐放自由交流的宏伟蓝图。

    2025年05期 No.781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媒介批评

  • 情感茧房:人工智能情感化中的风险生成与应对

    夏凯;王庆;

    人工智能的情感化成为技术演进里程碑的同时,也显化了由情感发生机制和技术机制的双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首先,情感化的人工智能正向的情感输出转化成肯定性暴力的风险,推动个体在精神亢奋状态中逐步走向自我剥削;其次,技术逻辑使得情感成为计算对象,工具理性推动了物化现象产生,使得社会进入失衡的病理性状态;最后,技术依赖和沉溺带来了技术异化,处在情感茧房中的个体进一步成为惰性个体。对于人工智能情感风险,需要超越人机二元对立的视角,从“同伴物种”的新角度寻求风险应对路径,通过价值理性原则的嵌入、核心世界观的转换以及伦理化技术系统的演进树立人本主义。

    2025年05期 No.781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传媒史话

  • “练笔运动”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

    郭小良;邵佳豪;

    “练笔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华社发起的一场全员业务训练活动,旨在夯实新华社采编队伍业务素养,消减新闻报道中的错误,发挥国家通讯社在引领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中的“头雁效应”。“练笔运动”聚焦采编人员新闻业务基础功,培塑了新华社优良的业务作风,也为同一时期其他新闻出版单位做好业务建设树立了标杆。对“练笔运动”的开展背景、主要特征、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进行探讨,对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坚持守正创新,赋能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2025年05期 No.781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 下载本期数据